清华大学图书馆室内导航系统解决方案
一、项目背景
清华大学图书馆作为高校知识传播与学术研究的重要支撑,拥有海量的藏书、丰富的数据库资源以及多样化的学习空间。其建筑规模宏大,内部布局复杂,包括多个分馆,每个分馆又设有众多的阅览室、书库、研讨室、自习室等功能区域。随着学校学术氛围的日益浓厚和学生数量的增加,师生对图书馆资源的利用频率大幅提高,对在图书馆内快速、准确地找到目标位置的需求愈发迫切,而传统的标识和引导方式已难以满足高效利用图书馆资源的要求。
二、痛点概述
学术资源导航的专业性要求
清华大学图书馆的馆藏具有高度专业性,涵盖了众多学科领域的前沿研究资料。师生在查找特定学科、特定研究方向的书籍和文献时,往往需要在复杂的分类体系中穿梭,传统的分类标识难以满足对学术资源深度导航的需求。
对于一些跨学科研究资料,由于可能分散在不同的学科分馆或区域,读者在寻找过程中缺乏有效的引导,导致花费大量时间来整合所需资源。
学习与研讨空间的动态利用问题
图书馆内的自习室、研讨室使用情况动态变化,不同时间段的预约和使用规则复杂。师生在需要临时使用这些空间时,很难快速得知哪些空间可用以及如何前往。
部分特殊的学习区域,如配备高端设备的数字资源学习室、需要特殊权限的古籍研读室等,其位置和使用方法信息不够清晰,影响师生对这些优质学习资源的利用。
智能设备与图书馆系统的融合困难
清华大学师生普遍使用多种智能设备,但图书馆现有的导航系统与这些设备的兼容性不足。例如,在移动设备上的导航体验可能因网络信号问题或软件适配不佳而受到影响,无法为师生提供稳定、流畅的导航服务。
师生在图书馆内使用智能设备进行学术研究时,希望能够便捷地在导航系统和图书馆的其他学术资源系统(如数据库检索系统)之间切换,但目前这种交互体验较差。
三、解决方案
专业学术资源深度导航
建立基于学科知识图谱的导航系统,将图书馆的藏书和文献按照学科体系和研究主题进行更细致的分类和关联。当师生搜索学术资源时,导航系统不仅显示其物理位置,还能推荐相关主题的其他资源及其位置,方便进行跨学科研究的资源整合。
在图书馆的每层设置学科导航终端,终端提供学科地图,以可视化的方式展示该层学科资源的分布,同时配备专业的学科馆员信息,方便师生咨询。
学习与研讨空间的动态导航
开发与图书馆预约系统相连的学习空间导航模块。通过该模块,师生可以实时查看自习室、研讨室的使用状态,并获取前往空闲空间的导航路线。对于临时使用需求,可以提供附近可用空间的推荐和导航。
在特殊学习区域入口处设置智能信息亭,详细介绍区域的功能、使用规则和预约方式,并提供从图书馆任意位置前往这些区域的导航。同时,在导航系统中为这些特殊区域设置专门的入口,方便师生查找。
智能设备与图书馆系统的无缝融合
优化导航系统的移动端应用,确保其在校园网络环境下的稳定运行,提高与不同操作系统和设备型号的兼容性。采用离线地图和在线更新相结合的方式,减少网络信号对导航体验的影响。
建立导航系统与图书馆其他学术资源系统的集成接口,实现一键切换功能。例如,师生在检索数据库文献后,可直接通过接口进入导航系统,获取该文献所在位置的导航路线。
四、应用效益
师生层面
提高了师生查找学术资源的效率,尤其是在跨学科研究中,能够更快速地获取全面的资料,提升学术研究质量和效率。
方便师生随时随地找到可用的学习和研讨空间,充分利用图书馆的学习资源,增强在图书馆的学习体验。
在智能设备上实现了流畅、便捷的导航和学术资源访问,满足师生数字化学习和研究的需求。
图书馆管理层面
减少了因师生寻路问题导致的咨询工作量,使图书馆工作人员可以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学术服务和资源管理中。
通过对导航系统数据的分析,了解师生对不同学术资源和学习空间的使用情况,为图书馆的资源采购、空间规划和服务优化提供数据支持。
总结
清华大学图书馆室内导航系统方案针对学术资源导航专业性、学习与研讨空间动态利用和智能设备融合等痛点问题,通过专业学术资源深度导航、学习与研讨空间动态导航以及智能设备与图书馆系统的无缝融合等措施,为师生提供高效、便捷、智能化的导航服务。这不仅提升了师生在图书馆的学习和研究体验,也为图书馆的管理和资源优化提供了有力支持,有助于打造更加优质的学术资源利用环境。